如何评价屈原之死?查无此人电影结局
作者: 单歌 2023-12-04 03:12:32 结局问答 75
屈原的死充分说明了一点,政治是理想主义者玩不转的游戏。
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浪水滔滔,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赤着脚、披散着头发在沙滩上且吟且唱,冷冽的江风吹皱了他的早已破旧的楚服。以往重视仪容的他,现在也顾不得整理自己的衣服,只是一直在江边徘徊,一直地唱着。这位老者,就是屈原。
不久前,屈原刚刚得到消息,自己的祖国——楚国的首都已经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所攻破,如狼似虎的秦人将祖宗的陵墓焚烧为白地。屈原彻底幻灭了,他明白自己深爱的楚国已经无法拯救。
屈原还依稀地记得自己年轻时的样子,那时的他是那么的意气风发。作为楚国公族,他在弱冠之年就被任命为左徒,位高权重。满腹经纶的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,践行自己的理想,希冀着把利国利民、富国强兵的美政推向全国。然而,事实是残酷的,朝政逐渐被子兰等奸邪小人所把持。楚怀王在群小的影响下,一再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,楚国的国土不断沦丧,国势日衰。屈原怎么劝,楚王都不听,反而还听信了小人的谗言,将屈原贬谪到荒芜的江南。屈原曾经十分不甘心,想着出走他国,也想着有朝一日能重回国都,重现楚国的声威。然而当听闻国都的失陷,坚强如他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。屈原望着皎洁的月光,抱着石头,无奈地纵身一跃,沉入到涛涛的江水之中。他的遗作《怀沙》,犹如飘零的树叶在空中飘舞。他那“美政”的理想,就如江面上美丽的月影,被湍急的江流所冲碎。
屈原的命运就如他的文章一样令人扼腕叹息、令人深思。屈原具有坚强的信念,强烈的道德意识,以及坚决的价值判断,这些秉性都深深地融入到他的作品中。
作为爱国者,我们颂扬屈原刚正不阿、忠心报国的情怀。
屈原爱的国家是楚国。虽然我们颂扬屈原的爱国情怀,但当时天下统一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,历史选择了秦国来完成这一任务。
答: 何谓这“死得其所,死得值”正如著名社会活动家,共产主义领袖季米特洛夫所说:“在死后不活在人们心里的人,等于没有活过。”当祖国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,选择为祖国而死,这样的死是伟大的,死于爱国。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,郢都破灭,没有卖国求荣,而是凭着一颗“国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头”的忠肝义胆,与楚国共存亡。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,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,鞭挞着卖国之人,有如此深远之影响,有如此深远之意义,怎能说死得“轻如鸿毛”呢?郭沫若同志说过:“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,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,他是为正义而死,为真理而死,死得其所。”死于一种热忱,死于一种抗争!
如果我回答说性格决定命运会不会被骂?
毫无疑问,屈原是一个心系国运胸怀天下的爱国诗人,应该被后人尊敬。
但是,屈原之死固然有外因,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。
其一,但是很多事情是直可为,曲亦可为。虽然做人不应该随波逐流,但也不必以“绝世皆浊我独清”不自容于世。
其二,人生百年,生活总是有起有伏,不管是起还是伏,都应该刚强处之,得势之时不恣意,失意之时不绝望。屈原得到重用时满世界喊某某要典都是他之功劳,得罪上官只是酿成他悲剧的其中一个推进器而已。国破之时则心灰意冷,举身投江也是性格懦弱所致,历史上有多少绝处逢生之例,这里就不用赘述了。
很欣赏唐代的南霁云,不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慷慨赴死,而是因为他临时之前的一句话:“欲将以有为也。”
人活着,情商很重要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查无此人电影结局什么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